当前位置: 首页>>实验室简报>>正文
重庆第1眼: 亚欧贸易新动脉 “东盟快班”链接全球

当地时间21日9时40分,一列装载母婴用品、美妆产品、医疗耗材等货物的“东盟快班”从德国杜伊斯堡缓缓驶出,预计将在19天后抵达泰国、越南等东盟国家。此班列将经重庆中转,标志着这条贯通欧亚的贸易新动脉实现双向对开。“东盟快班”,贯通欧亚,实现了怎样的创造性突破?又为重庆乃至中西部省市带来了哪些通道红利?

日前,一趟东盟快班从越南出发,装载着价值400多万元的打印机、中控屏、轮胎、铜管等货物,抵达重庆团结村中转后,重新编组再发往德国杜伊斯堡,进行分拨销售。东盟快班自开行以来,实现了中欧班列与西部陆海新通道“无缝衔接”,凭借全程一次委托、一箱到底、一单到底的高效便捷,累计运输货值近20亿元。欧洲目的地拓展至波兰、德国、荷兰、卢森堡、斯洛伐克、俄罗斯、匈牙利等多个国家。

东盟与欧洲之间的货运往来,多以海运为主,但近年来,国际供应链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海运在效率等方面遇到挑战,而铁路运输的优势逐渐凸显。正是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东盟快班”应运而生,它的核心突破,在于打通了一条链接亚欧贸易的新动脉。以往东盟货物以铁路形式运往欧洲,会涉及两段运输、两个运营平台,而通过渝新欧公司与陆海新通道公司创新协同推出的“一单制”服务——客户只需一次委托、一次付费,集装箱即可“一箱到底”,从东南亚直抵欧洲,成本更低,安全性、时效优势大大提升。陆海新通道与中欧班列在此“无缝衔接”,也赋予了作为内陆开放枢纽的重庆更深层的价值。

通过整合东西南北“四向”通道,重庆构建起多式联运网络,其创新推出的全程控货权与统一运单制度,解决了国际铁路联运中长期存在的“最后一公里”衔接难题。

通道效率的提升,也催生了沿线物流仓储布局的多点开花。在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无水港,来自各国货物在此分拨集结。在德国,十多个集结分拨点,将来自中国和东南亚的货物送往欧洲各国。在东南亚,随着通道运力的持续提升,老挝、泰国、越南等地的海外仓也已经投用。

自去年10月15日启动以来,“东盟快班”已开通由越南、老挝、泰国经重庆至欧洲的3条线路,运输货值超19亿元人民币,其爆发式增长印证了亚欧市场对稳定高效物流的巨大需求。货畅其流的同时,“通道+经贸+产业”的联动,更是全面激活了重庆的枢纽经济。

“东盟快班”不仅让重庆西向、南向两大物流通道首次实现深度合作,也为重庆深化与东盟、欧洲地区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创造了新场景。汽车、摩托车产业链跨境整合,农产品物流时效升级,“通道+经贸+产业”的联动,全面激活了重庆的枢纽经济。

市政府口岸物流办表示,2025年,我市将通过提升现代化集疏运体系的能级和效率,不断优化国内外仓储的分拨集散,力争重庆枢纽通道联运量增长20%,为加快建设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全力推动开放型经济提质增效提供有力支撑。

在重庆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绿色物流智能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余海燕看来,“东盟快班”这一创新物流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实现了连接东盟和欧洲的长距离跨境多式联运的降本、增效、便捷。更加高效便捷低成本的运输模式必然会吸引更多的贸易往来和产业聚集,从而带动重庆及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这也是“东盟快班”物流模式的真正价值。通过“东盟快班”物流模式,可以让内陆城市打破区位制约,更加深度地参与到跨境产业链供应链之中,增强内陆国际枢纽功能。我们期待,重庆通过“东盟快班”从转运节点升级为亚欧双向货流核心集散地,通过实现从东南亚零部件到重庆制造,再到欧洲市场的闭环,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新体系。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供横贯欧亚的贸易走廊,同时带动中西部省市共享通道红利,形成内陆开放型经济升级的样板。

“东盟快班”这一创新的联动班列,远不止是物流通道的拓展,更成为重庆全面提升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成为内陆城市撬动产业经济地理边界的重要支点。全球化变局下,如何塑造发展新动能?重庆用持续的通道创新、制度创新给出了有力的答案。

下一条:绿色物流智能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举办科技周科普讲座

关闭

交通大学实验室

地址: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66号

渝ICP备11007697号-1|Copyright ©2017 CQJTU